广阔田野“丰”光无限 阳春美嘉体育官网,市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

发布时间:2024-10-18 12:53:10    浏览:

[返回]

  绿油油的菜地里,一茬茬龙须菜长势良好,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菜农的笑脸上;茂密的山林中,连片种植的香水柠檬果树生机勃勃,一颗颗“小宝石”挂在枝头;豇豆绿色种植示范基地日产过万斤,村民腰包更鼓了……希望在乡村大地绽放,“百千万工程”在乡间加力提速。连日来,阳春市各地富民兴村产业迎来收获。

  当前,阳春市以打造八大精新特优产业为核心,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做好“土特产”文章,为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近日,阳春市双滘镇五一村的龙须菜种植基地正值丰收期,基地里工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有的在俯身采摘,有的在打包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基地共种植了龙须菜等特色蔬菜600多亩。目前基地的龙须菜隔天采摘,每次可采摘1000公斤左右。通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龙须菜的销路被进一步打开,主要销往珠三角、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当前龙须菜收购价为每公斤6至8元,每亩产值达2万元。

  为拓展特色农产品种植范围美嘉体育官网,,助推农业多元化发展,该基地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还种植了夜香花、沙姜、麻竹笋等作物。其中,400多亩夜香花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市场价格为每公斤40多元,经济效益可观。

  “基地现有20多名工人,都是来自附近的村民。这样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双滘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镇通过产业奖补农户政策,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同时积极推动“特产+旅游”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促进。

  近日,位于阳春市三甲镇大垌村的豇豆绿色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丰收季,品质优良的豇豆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稳定的经济收入。

  豇豆绿色种植示范基地由三甲镇鼎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种植豇豆264亩,严格按照绿色种植要求管护。4月下旬至今,基地平均每日采摘豇豆近2万斤,其优良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市场价格稳定在3.3元/斤。

  据悉,该基地每天约有50名当地村民前来务工,负责采摘、分拣、包装等工作,平均每天收入达120元。2024年以来,合作社已发放村民工资50万元,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阳江阳春两级农业技术有关单位和三甲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鼎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始终坚持绿色种植的理念,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等环保措施,大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精细的农业技术,实现豇豆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三甲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此外,三甲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还不断加强产品监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抽检,实施快速检测和定量检测精准管控,严格执行食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确保产品合格上市,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美嘉体育官网,

  三甲镇大垌村的豇豆绿色种植示范基地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有效提升了的市场竞争力。下一步美嘉体育官网,,三甲镇将进一步扩大绿色种植的规模,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阳春市石望镇建设村,最令人瞩目的产业是香水柠檬。近日,在该村的四季香水柠檬种植基地内,成片的柠檬树郁郁葱葱,青黄相间的柠檬果缀满枝头,柠檬香味清新淡雅。柠檬树下,工人手持特制的长剪,一个个鲜香饱满的成熟柠檬被收入篮中,经集中分拣、包装,销往各地的茶饮店和水果商店。

  美嘉体育官网,

  “村里种有3000亩香水柠檬,其特点是多汁、香气明显,柠檬树一年四季都能挂果,目前一等果收购价为每公斤8至10元。”建设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金友介绍,村里有60多户种植柠檬,平均每亩可增收2.5万至3万元。

  美嘉体育官网,

  近年来,当地香水柠檬产业发展迅速,村中生产的柠檬与珠三角知名餐饮企业实现产销对接。目前,阳春市柠檬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立,各实施主体正大力发展柠檬种植和精深加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打算把柠檬深加工厂房搬到镇上,将柠檬往香水精油、香包、面膜等产品延伸,增加附加价值。”阳春市香柠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志说。

  随着建设村香水柠檬收益渐显,不少农户主动承包丢荒地种植香水柠檬,合作社管理人员陈伙新就是其中一员。上班之余,他在村里种了10多亩香水柠檬。“种柠檬的收成不错,村里有统一的柠檬收购点美嘉体育官网,。每月除了拿固定工资,种柠檬还有额外收入,每月到手的收入有6000多元。”

  当前,建设村委会正积极推进村中3500亩山坡地集约流转,通过扩大种植面积,联农带农发展壮大柠檬产业。同时,抓住镇级产业园建设为契机,积极吸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驻,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搭乘“百千万工程”的快车,建设村将以发展香水柠檬种植等特色农业为重点,同时活化利用好村中的历史古迹,走出一条农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之路。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皖ICP备20007691号

搜索